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

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

大学生经济论文

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为了更好地掌握“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现状,探讨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实现的方法与途径,我们对河北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的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笔谈和访谈为辅。运用典型抽样方法,在河北省内抽取了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六所本科院校进行问卷调查,所做问卷调查的对象覆盖文科、理科和工科专业的各个年级,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注意性别比例、政治面貌比例等情况。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填写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数量3000份。回收问卷2850份,回收率95%,问卷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问卷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反应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类别、政治面貌、年级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涉及经济价值观取向、诚信观、竞争观、金钱观、消费观五个方面内容,每方面三个问题,每个问题分为赞同、基本赞同、不赞同三个答案,如表2所示。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当代“90后”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90后”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影响,根据整理的调查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1.经济价值观取向功利化,理想模糊化在对待金钱和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地位的问题上,分别有51.56%、69.41%、58.81%的大学生反对“一切向钱看,理想是次要的”“改善经济状况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经济条件的优劣是社会地位的体现”这些观点,这说明大部分“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他们希望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分别有48.44%、30.59%、41.19%的大学生赞同或基本赞同这些观点。说明当代“90后”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2.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对“诚信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言必信,行必果”“宁可失钱,不可失信”问题的回答中,有89.36%、93.78%、88.29%的大学生给予了赞同或者基本赞同的回答,有10.64%、6.22%、11.71%的大学生给予了否定回答。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3.竞争观念不断增强在对“在竞争中求生存”“实现经济目标的最好方式就是竞争”问题的回答中,有98.33%、77.75%的大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仍有1.67%、22.25%的学生对这些问题持否定态度。在回答“公平是竞争的必要条件”这一问题时,99.03%学生持赞同或基本赞同的态度,0.97%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说明“90后”大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竞争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挖掘自身的潜力,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4.金钱观趋于理性对“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的回答上,有96.07%的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只有3.93%的学生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90后”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这对于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对“努力寻找各种赚钱的方法”这一问题的回答,77.87%的学生持有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看法,22.13%的学生持不赞同观点,说明在如何采用合理和合法的途径和方法获取经济利益,很多学生认识不清。在“收入水平体现个人能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84.23%的学生给出了赞同和基本赞同的观点,15.77%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把收入看成了衡量自身能力的重要标准,这可能导致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平衡。5.消费观念多元化在“只要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追求时尚和名牌消费”问题的回答中,72.34%和84.76%的学生持有赞同或基本赞同的观点,27.66%和15.24%的学生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淡薄,攀比、享乐思想严重。在对“毕业后考虑贷款买车、买房”这一问题的回答中,84.76%的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15.24%的学生给出了不赞同的答案。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已经充分的认识了社会现实,并做好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准备。

(二)“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效率经济、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自发性和逐利性的特点。所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对“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强调每一个经济主体的价值和独立性,这就为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场经济的这种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重视自我、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从宏观角度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这种竞争已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调查结果来看,“90后”已经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他们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得更深、更广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公平意识在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它为每一个经济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每一个经济主体根据自身经济利益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能够使经济主体的效率尽可能发挥到最大。正是市场经济的这种本质要求为“90后”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得每个人平等的享有抓住机遇的权利。(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经济体制模式存在很多限制自由竞争的因素,比如原有的国有企业垄断带来的行业间的资源占有、员工收入差距等问题,在社会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些现象使“90后”大学生的竞争观念发生了扭曲。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党、评奖过程中寻找各种捷径。2.高校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调整,如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失信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反腐败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公平、竞争等相关内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教学方法上,仍然以传统的灌输方式为主,缺乏增加师生的互动,实践教学模式陈旧,学生仅限于课堂学习,不能真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不能够独立的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觉的意识。考核方法上,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突击的方式过关,影响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90后”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较为活跃,敢于创新,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所以成长环境的不同和个性化差异都会导致其产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如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金钱观等等。从青少年思想形成过程来看,“9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强烈,他们注重学习生活的独立性、追求自我、要求公平竞争,这是他们思想逐渐成熟的表现,但是崇尚独立、追求自我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这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背道而驰,只有不断加以正确引导,才能真正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让他们在经济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很多弱点。进入大学校园,各种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弱点暴露无遗,显示出与社会现实的不协调。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体系和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经济价值观的对策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是比较健康成熟的,但也存在着官本位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经济价值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处理好金钱、权力与理想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评价标准。帮助他们培养经济自控能力,强调获得财富的合理化和合法化,形成正确的经济价值手段。

(一)加强信仰教育

针对“90后”大学生理想模糊的现状,高校应加强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他们将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相统一,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服务社会。对“90后”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校各种校园文化形式、网络等手段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主体的需要。

(二)转变经济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变化通过课堂传达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调整,使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适度消费,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如何正确处理公平和竞争的关系等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体系。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师生的互动,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河北大学开展的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可以将考核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三)拓宽高校进行经济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借助于宿舍文化建设、学校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展经济价值观教育,加强经济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来”即采用报告和讲座的形式,将学者、知名企业家请入校园,以亲身经历讲述市场经济为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帮助学生加强市场经济意识。“走出去”即走出校园,深入企事业单位,亲身体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感受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四)引导自我教育,挖掘受教育者的内在潜力

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2002年4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了《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规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向所在学校申请国家奖学金的条件和要求。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遵循“方便贷款、防范风险”的基本原则,《通知》要求进一步理顺国家、高校、银行、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还贷年限、贷款利息、信贷审批程序等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提出了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系、完善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还款约束机制,以及强化高校和银行在助学贷款发放中的管理责任的目标要求。2005年7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关于印发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了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的措施和办法。2006年5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意见》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奖学金制度、助学金制度,落实党和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2007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这些文件的贯彻执行,扩大了我国大学生教育资助的范围,提高了大学生教育资助的额度,拓展了学生教育资助的途径和方式。从“免费+助学金”到“收费+贷学金”的政策架构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学生经济资助政策体系的形成。尽管在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但随着资助工作的内容、措施、方法的丰富和完善,我国学生经济资助政策整体上已经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政策合法性和政策实施效果。

二、分层: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特点

实施党和国家的教育资助政策,必须坚持“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资助理念,贯彻“为了国家利益,资助贫寒学生,培养精英人才”的指导思想,遵循“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要求。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已经建立了由补偿到引导、由普遍优惠到分层实施的资助机制,实现了由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价值目标转型。[3]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贷学金和奖学金的形式区分。与全国大学生一样,奖学金、贷学金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资助的主要形式,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是教育资助的辅助形式。奖学金是政府、高等院校以及其他个人、社会机构为表彰和鼓励学业优秀的大学生而提供的一种助学资金。贷学金作为一种推迟的付费性资助方式,是由政府的财政渠道给于贷款或提供贷款担保,由政府或学校共同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由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给贫困大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助学贷款的利率低于市场利率,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够顺利入学或接受高等教育。助学金则是无偿地“赠予”在校的大学生,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使他们不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奖优”与“助困”的标准划分。成绩是否优秀、经济状况如何是执行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依据。2002年,我国的国家奖学金对资助对象明确为“在校期间学习品学兼优或参加统一高考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考虑到各类人群的起点不同,我国在原有奖学金制度的基础上增设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励志奖学金制度。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标准分别为“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或参加统一高考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朴素”。“奖优”与“助困”的标准更加明确,国家奖学金只奖励优秀,不考虑家庭经济方面的情况;国家助学金助困,但受助者必须“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国家励志奖学金坚持奖优与助困相结合,要求资助对象必须是“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的方法结合。总体上,贫困生在获得各种资助时心理体验往往是积极的,尤其是对于努力学习与辛勤劳动付出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方式。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在获得资助时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因资助的不均和失衡等原因产生压力或自卑感。针对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执行给贫困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教育管理者需要注意教育资助的方式方法,合理地疏导部分贫困生的消极心理。尤其要不断探索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相结合的路径,关注贫困生的心理体验,建立动态的贫困测定和资助评价模型,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促进贫困生的人格完善,提高心理援助的实效。绿色通道与勤工助学的路径组合。“绿色通道”指在资助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采取专事专办、特事特办、专人专办的方针政策。“绿色通道”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资助和生活关怀的权利的优先确认,是加快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经济资助政策认同的重要途径,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享有平等、公正的教育机会的一把绿钥匙。“勤工助学”是指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过程中,为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勤工助学体现了“教育成本分担”的办学理念,扩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选择的机会,有利于搭建自我教育的平台和机制,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乐于接受的教育资助方式。

三、和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资助政策的走向

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一)有利于学生社会网络资源的培育与扩张同学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网络。同学网络、校友网络,对同学、校友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今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友工作,建立起以校友为节点的社会网络系统,在促进同学、校友关系交融的同时,促进母校建设与发展。但我们注意到,目前的做法,注重的是事后,而不是事前,没有将在校生纳入校友的考虑范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不同专业在校生中培育、建立起社会网络系统。事实上,在传统住宿模式下,除了一些在学校社会活动中特别积极的同学外,多数同学基本不认识外专业的同学,更不用说建立起某种亲密的社会关系。而在创新转型后的住宿模式下,同学既可以通过行政班级活动、上课,认识同班、同专业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宿舍的环境,与其它专业,甚至不同年级的同学建立关系,且这种同学关系数是呈指数增长。

(二)有利于弥补学生能力的缺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未来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生代大学生能力的缺失,是用人单位普遍反应的问题。我们往往把学生能力的缺失,归咎于学生的本身,而没有在培养主体上寻找原因。大学之前的家庭、社会、学校的过度关心,弱化了学生本应具备的能力,如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大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面临着弥补学生之前缺失的基本能力。在创新转型住宿模式下,学生不再有班长、组长或同班同学的提醒,必须根据自己选课的情况,安排作息时间。由于不同专业的同学上课时间不同,作息时间也就不一样,因此,他必须学会兼顾他人。此外,不同专业的同学思维方式不同,如何与不同专业的人交往,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挑战。这种住宿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就部分弥补了大学生之前最为缺乏的生活、处事、为人的能力。

二、大学生新型住宿模式的探索——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是由福州大学与福州大学资产运营公司举办的独立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目前已拥有39个专业,12000多名学生。在较为自由的办学模式下,2008年开始,学院开始探索实施大学生创新转型住宿模式。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民办高校,早年至诚学院的新生报到率都在90%左右,近年新生报到率虽有提升,但还在95%左右徘徊。因此,新生报到率与新生宿舍安排就构成了一对尖锐矛盾。此外,学生在学期间退学、转学、休学、参军、出国等等,也提出了房产资源的利用问题。基于此,学院开始尝试性实施新的住宿模式,解决房产资源的经济合理性问题。学院按照如下步骤开展了住宿新模式的试验:第一阶段,尝试阶段。为了减少新模式介入引发的波动,保持学校稳定,学院采取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即:2007级以前的学生仍按旧的住宿模式居住,2008级新生按新的住宿模式居住。同时,建立起学生社区管理中心,建立系、社区辅导员专业化分工协作系统。这一阶段的试验结果:学校房产资源利用率提高,宿舍安排人员工作负荷减少,学生没有波动、较为认可,来自系辅导员系统的排斥力较大,社区辅导员比较忙乱,极个别有后门可走的家长对宿舍床位抽签结果不满意,但总体状况良好。第二阶段,总结与推广阶段。2008级新生入住后,褒贬不一。学院通过新旧宿舍住宿模式而引发的学生行为管理的比较,不断思考总结,并强化系、社区辅导员角色意识,强化新模式优势。并且,在2009级及以后的新生中,不断扩大试验范围,直到2011年,全校全部实行新的住宿模式。这一阶段的试验结果:当缺乏新旧住宿模式比较时,个别领导、教师常把学生管理问题,归因于住宿模式的转换;基本做到了只要有空床位,就可以安排学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系辅导员与社区辅导员对立性减少、协作性提高;社区管理中心建立起了较强的学生自治组织结构及干部队伍,社区建起了党员服务站,学生自发办起社区期刊《家》,以情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基本形成。第三阶段,住宿环境利用阶段。新模式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在前两个阶段试验中,我们没有过多的强调,而是让实践说话,学生对宿舍环境的利用,基本是无意识的。但在2011年以后,我们不断宣传这一住宿环境对学生行为的改造作用,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利用环境,完善自身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养成。目前,大学生住宿创新转型模式已实施六年,整体较为顺利,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也为至诚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资源。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探索与完善,主要有:社区管理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学生利用宿舍环境的主动性有待启发等。

三、大学生新型住宿模式构建与推广的关键点

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由于历史、自然和政策等原因,导致我国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及农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差距明显。从就业环境而言,在收入待遇、生活环境、地理状况、科技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全面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下,劳动力资源同样出现不均衡状态。中西部及农村欠发达地区急需人才,就业岗位较多,东部发达地区人才聚集,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过剩。这种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也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人才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新时期大学毕业生承受着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一)社会就业总量分析根据教育部和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到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总人数从338万增长到727万,总人数翻了一倍还多;从全国就业市场统计,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大约有2500万。经初步测算,到2030年左右,我国劳动力将一直保持在8亿人以上,劳动力供给将保持历史高位,而经济发展周期的不确定性,导致就业市场面临供过于求,使就业总量长期存在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环境分析在大学生就业已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高校存在教育教学体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以及对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不足、决策滞后,缺少与市场需求有效契合的办学特色等问题。还有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有些高校不顾办学能力,盲目扩招,忽视教学质量,都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不足。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真正满足企业所求,更没有自主创业能力,加之在校期间又因缺少系统的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应聘经验匮乏,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同时,面对全球性收缩的经济发展周期环境,国内的就业供给总量因国内大学扩招和国外经济不景气大量留学生归国等原因持续增加;而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对市场化的就业环境缺少足够认识,普遍存在求稳、求高薪、选地域等趋同性的择业心理,也导致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日显突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建议

(一)加大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在遵从社会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加大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改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加快产业升级,尽快实现由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型;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技术密集型就业岗位,从而加大对人才的总需求量,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改革。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依托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为根本,通过建立规范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所开设的专业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进行检测评估。同时,建立一支创新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教科研师资队伍,在教育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改革教育观念,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出发点,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重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深入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建立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实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工作的有效过度,开拓学生视野,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三)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把就业指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一要建立就业指导委员会,由分管教学和就业的领导、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系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的指导教师及学生辅导员组成。二要优化知识结构,拓宽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把就业指导课程全面融入到专业教育体系构建之中。三要加强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构建高效、快捷、多功能的就业服务管理平台,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能力自评、就业信息动态等服务。

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一、财经论文的“论”

“财经”限定了财经论文的内容,“论”则表明了财经论文最基本、最主要的表达方法,“论”实际包括论证确立、解释阐说、议论评定三种近似而又有功能和形式上的差别的表达方法。这是现在所说的论说文(又称议论文)常用的三种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的不同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章内容、目的、样态的不同。古人把我们今天所统称的论说文曾细分为“论”“ 说”“辩”等类。今天我们所说的论说文其实也分两大类: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

理论文章,对社会生活等研究讨论对象采取高层次整体分析,力求揭示深藏的本质规律,以论证某种理论、确定某种观点、表明某种主张;也有的对某种理论观点进行阐释说明、扩展补充,或者批驳对立面的理论观点。理论文章主要运用抽象的概念、判断,进行富于逻辑性的严密推理,推理论证过程较为完全、细致。论据多理论论据、概括性事实或统计数字。表现出较鲜明的抽象理性色彩。

评论文章,对讨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当前社会生活较为突出、人们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采取迫近逼视姿态,与日常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不但关系密切,而且直接参与、干预。事例具体、就事论理、夹叙夹议、判明利弊、提出建议主张,论析具有较强跳跃性而不求完全。论据有理论,更有人们普遍认同的公理、经验和熟知的古今典型事例。写法灵活,形式多样,有较强的时间性、针对性、现实性。如果说理论文章侧重的是基础理论研究,那么评论文章更注意的是应用理论以及直接对生活和实践发生影响的具体政策、制度、措施等。

财经论文,形形色色。对于学习写作者来说,主要把握上述两大类型的特点与区别。

二、论文主体的结构问题

论文主体部分的结构布局是写作中较难处理的问题,尤其对内容较多、较长的论文,当然,结构布局毕竟是个形式问题,其主要还取决于作者对所研究问题的全面、深入、科学的认识和剖析,取决于对所论的理论观点深刻、清晰、严谨、统一的成熟思考和把握。不过,在考虑结构布局时也有个方法技巧问题。一般来说,要抓好“切割分解”和“排列组合”两个环节。

所谓“切割分解”,就是把所要表明的主论点分解成若干分论点,并依论点的分解对内容材料进行“切割”、归并,形成若干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单元”; 所谓“排列组合”,是将分解切割开的“单元”组合起来形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严密统一的文章结构布局。文章的结构布局是主、客观的统一。

大凡结构布局处理不好,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这两个环节,违背了某些原则依据,编写结构提纲或者画个结构布局图,有助于写作者把握好这两个环节,处理好结构问题。寻找文章结构布局上的毛病,也可借用此办法。对于结构布局方面有一定素养的读者自然就不必了。

三、财经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论文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研究角度、论文规模的体现。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课题的选择是否适当 ,不仅影响论文的水平和成果的价值,也关系到论文的撰写能否成功,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选题对财经论文的写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宏观财经论文选题的出发点,是从研究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出发,从研究我国的基本国情 出发,研究我国的宏观财政经济;宏观财经论文选题的范围,是侧重于研究宏观经济决策是否得当,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否反映经济规律和客观实际,某一措施的利弊得失如何权衡等。

微观财政经济是社会再生产中单个经济单位的财政经济活动,是宏观财政经济的基础,只有组织好微观财政经济活动,宏观财政经济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因此,国家对宏观财政经济决策,必须落实到微观财政经济。二者的关系是:微观财政经济的活动要受宏观财政经济的调节和控制,以适应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要求;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组织好微观财政经济活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微观财政经济和研究宏观财政经济同样重要。

微观经济论文应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中选择课题,应遵照有关的方针政策,研究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的经济活动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政策鲜明、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四、财经论文的材料

1.从材料的积累、鉴别,一直到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这是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思维过程,也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首先就是寻找参考资料和范文,我们能够在网上搜索到非常多的参考文献和资料,但是同学们通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对参考文献和范文不能合理利用,想偷工减料,直接借用是非常常见的。现在无论是本科论文还是硕士论文都会通过抄袭检测软件,直接影响到毕业,所以请大家务必重视。。

2.材料的积累、鉴别、选择和运用的关系。积累是为了鉴别,鉴别是为了选择 ,选择是为了运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选择出来的材料是用来提炼观点的,写文章时不见得都写进去。

财经论文的语言

1.财经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主要指论文的材料要准确、论文的结论要准确、分析问题说明事理要准确。简明性,主要指用语简练明确。稳密性,主要指用词稳妥周密。

2.语言表达特点。叙事简要,说明精当,议理平实。

五、财经论文的提纲

提纲是一篇论文的基本轮廓、蓝图,全文的骨架雏形。它肩负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任务,作用十分重大,不可忽视。论文提纲,可以写得详细些,也可以写得粗略些。简略的提纲,只需列出每一部分、每一层次、每一段落的要点。要点用撮要句的形式标示出来,到具体动笔时,再详细思考,认真琢磨。有了总的思路,文章就会有条有理。详细的提纲,则可具体到每一处材料如何用,分析怎样展开,每一段的侧重点是什么,论述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这样,到写的时候就省力一些。这种方法对初学者较为实用。

六、注意事项

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民国时期,上海金融业同业组织有三个,即上海市银行商业同业公会(以下简称银行公会)、上海市钱商业同业公会(以下简称钱业公会)和上海市信托业同业公会(以下简称信托业公会),分别为银行业、钱庄业和信托业行业组织,其对内协调本行业事务,对外维护行业利益,自成立始便在本行业与政府、工商、社会之间充当沟通中介,为本行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做出了世人瞩目的贡献。近年来,学术界已经问世了一批具有相当分量的有关研究成果①。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新政府对上海全市工商业同业组织进行整顿与改组,责令以上三业公会合并组成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以下简称金融业公会),仍担负着对整个金融业的内部协调和对外联络的任务。合并后同业组织规模空前扩大,事务理应更加繁重,在同业中发挥的作用也应更加强大;但事实却出乎意料,其职能反而逐渐弱化,不到三年的时间,竟变得无所事事,不得不清理结束。目前学术界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少①。三业公会在历史上都曾经历过多次改组,虽然名称几番更改,但仍沿袭着独立性;上海解放后,三业公会主动配合新政府的整顿与改组,其结果是走向历史的终结,这一现象颇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以上海市档案馆所藏金融业同业公会档案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考察20世纪50年代金融业同业组织的新的角色定位与职能演变,探讨其迅速衰亡的原因。

上海解放之际,金融业的三个同业组织并存,其中银行公会有会员147家(包括外商银行),是当时会员最多、规模最大、影响力也最大的金融业同业组织;钱业公会有会员80家,信托业公会会员则为5家②。虽然不能与全盛时期相比,但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金融业同业组织还是具有相当规模的,三业公会在指导本业应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时局剧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公会的多位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各种原因而离沪,使公会的运作面临瘫痪,在这种情况下,留沪的负责人挺身而出,指出“在此大局空前转变时期,金融尤为重要”,“本会负百数十家会员之重寄,动止所关,息息相通”③,考虑到原组织不能适应面临的新环境,因而在理事会下特设会务委员会,由理事和会员中选任11位委员,主持会务工作,以保障会员的利益。与此同时,钱业公会和信托业公会也在时局变动之下,维持公会的运作,指导同业应对。三业公会不仅遵从各自宗旨,维护本会会员利益,而且能够求同存异,在纷繁复杂的时局变化下共同维持金融市场的安定。如1949年4月26日成立三业公会小组委员会,意在加强金融业的内部协调,共同处理日常事务和紧急事项,一个月的时间里开会达21次。而对于金融业日常运作至关重要的机构票据交换所,由于其原有执行委员会委员离沪而陷于瘫痪状态,银、钱两公会便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以应付危局。5月上海解放后,三业公会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配合新政府的金融政策,致力于恢复正常的金融秩序,成为新政府与私营金融业的联系中介,在新政府对金融业实施最初的管理整顿中,三业公会也积极行动,与新政府进行频繁沟通。应当讲,这一时期的公会组织在同业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和上海分行成立,分别负责对整个上海私营金融业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意味着对私营金融业进行直接的领导。

8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司令部颁布《华东区管理私营银钱业暂行办法》,指定“各地中国人民银行为各地银钱业之管理检察机关,协助各级政府管理银钱业事宜”,并规定了私营银钱业的业务方向和范围。新政府通过颁布法令法规,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对私营金融业的管理与监督,这也意味着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三业公会,其管理银、钱、信托三业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1949年下半年私营金融业在重新登记、增资验资过程中,因无力增资、违法经营等原因停闭36家,1951年上半年因上海金融风潮而停业倒闭95家④。在此困境下,私营行庄认识到由以往的个体经营走向联合经营,是政府对私营金融业指明的发展方向。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与帮助下,40余家私营中小行庄公司彼此联络,相继组成四个联营集团,进行多种业务的联合经营。1951年,继10余家大银行逐步实现公私合营,成立三个公私合营联合总管理处后,中小行庄公司将原来的四个联营集团进一步合并为上海市金融业第一联营总管理处和第二联营总管理处。五个联营联管组织分别实行组织、人事、业务和财务四方面的统一,都有国家银行派出的公股董事或干部参与领导,这使得私营行庄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为直接和便利,原由同业组织所承担的中介作用丧失,金融业同业组织的作用明显被边缘化了。“三反”“五反”运动后,私营行庄的信用大大动摇,生存环境更加恶劣,1952年5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发出指示,要求金融业进行全面改造;中国人民银行也制订了“彻底改造合营银行,坚决淘汰私营行庄”的方针。由此,尚存的62家私营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积极筹备大合并,于12月1日成立了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至此,可以认为私营金融业作为一个行业已不复存在。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之前,三业公会已经实行合并,成立了金融业同业公会,作为当时金融业唯一合法存在的同业组织。而私营行庄的大合并也意味着,金融业同业公会的会员除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3家外,其他成员全部消失。在此情况下,金融业同业公会不得不向其上级主管部门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请示:“本公会基层组织的会员单位起了很大的变化,此后本公会是否有存在必要……如无必要,并请接收,以资统一。”①1953年2月,工商业联合会复函:“所请定期接收一节,兹经报奉本市人民政府工商局,本月13日沪商市一字第8337号通知同意你会即日结束撤销,由本会接收。”②上海金融业同业公会在成立运作了两年后结束,这也宣告了在中国存在30余年、具有近代意义的民间金融业同业组织走向终结。

如上所述,私营金融业全行业的消失使金融业同业公会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然而回顾上海解放后金融业同业组织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金融业公会职能的衰落早在私营金融业改造之初就已经显现。事实上,新中国政府对私营金融业和民间金融业同业组织的改造是同时并行的,而且是由两个不同的政府机构分别监督与执行。1949年5月27日即上海解放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其下属的财经接管委员会金融处代表新生的人民政权负责对金融业的接管和整顿工作。8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司令部颁布《华东区管理私营银钱业暂行办法》,私营金融业进入依法经营时期。与此同时,对工商业同业公会的整顿与改组则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商局负责,具体由其新成立的下属机构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执行,并于8月26日颁布《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简章》。根据简章规定,工商联筹备会接管原上海市工业会和商会,对全市工商业同业组织进行整顿,使整顿后的新的同业组织能够成为政府了解工商各业经营状况的媒介,并能够协助政府推行各项政策法令。由此,旧的同业组织或裁或并或改组。银行、钱庄、信托三业公会因业务性质相同,根据精简原则予以归并。三业公会经过充分的协商与酝酿,于12月28日合并成立了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业公会筹备会)③。一年以后,即1951年1月成立了正式的金融业同业公会(以下简称金融业公会)。

那么,三业公会经过改造相继成立的两个新的金融业同业组织,在其存续的三年多的时间中,具体都执行了哪些职能?以下分别进行考察。金融业公会筹备会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会员资格的重新审定与登记以及其他各项筹备工作。在此期间,也仍沿袭以往三业公会的宗旨,把服务同业作为重要任务,如定期收集资料,编制行庄公司各种存款表和存款来源分析表、放款种类表和放款对象分析表、流动资金种类表、收支总额及盈亏数统计表等,备同业参考。此外,有时还根据同业的需要,临时征集资料或按已有资料编制某些统计,内容非常丰富,对同业的业务参考和指导起了重要作用。当同业遇到困难时,竭尽全力地帮助,如1950年上半年上海市金融业停闭风潮时期,私营行庄公司大批停闭,私营金融业处在极度危机之中,金融业公会筹备会即召集行庄公司代表大会,议决设立临时拆放委员会,建立基金以备资金周转困难的行庄使用,并酌减利率;当所设基金数量不敷使用时,金融业公会筹备会便转向中国人民银行拆款800亿元④,帮助困难的行庄渡过难关。金融业公会筹备会也仍在政府与行业之间充当联络者,如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的指示,敦促各行庄公司按日、周、月编制各种业务表报,收齐后定期向华东区行汇报,使其了解各行庄公司的业务经营状况。当各行庄公司有要求或建议时,金融业公会筹备会便代表同业向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转达情况,并为同业争取相关利益。1950年上半年行庄公司的困难时期,金融业公会筹备会依据公私兼顾的原则,多次开会讨论并把意见向主管当局恳切陈述,先后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方面的多种照顾,如办理同业临时转抵押;增加联合放款及同业存款拆借次数;同业定期存款利息,按一般定期利息加15%计算;各种存款准备金利息,一律按30天定存息平均计算①等等,这些照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同业的困难。金融业公会筹备会总计存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在其结束大会上,主任委员项叔翔这样总结:“同业公会的主要任务是担负着政府与同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他一方面是深入传达和推行政府政策法令以及工商联的指示,使同业彻底了解政策法令的意义,并促进切实的具体执行;另一方面他要随时反映同业的情况和同业的建议,贡献给政府作为决定政策的参考。同时他又是同业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勖勉改造的共同组织,也是产业与产业之间互相协助、共同推进的组织。”

②可谓高度地概括出三业公会合并之后金融业同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即:一是在政府与同业之间担负上传下达的任务,二是行业互助团结、共同改造。可以看出,金融业公会筹备会的实质职能已经与三业公会时期存在明显的差别,除了为同业的经济利益服务之外,还要担负一定的政治任务。随着各项筹备工作的完成,金融业公会筹备会的使命结束,1951年1月28日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正式成立,但是会员数量遽减了一半以上,只剩下70家左右。根据《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组织章程》规定,金融业公会的宗旨为“团结并指导同业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依据共同纲领之规定,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总方针,而达成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新公会被赋予的任务有八项,即(1)推行政府金融政策及政令;(2)执行工商联指示及决议;(3)进行同业间之团结与教育;(4)调查研究同业情况及反映同业建议;(5)协助调整公私关系及对工商业关系;(6)协助调整劳资关系及调解同业争议;(7)协助同业对于业务管理、技术及机构之改进;(8)办理有关同业共同利益事项③。由此看出,尽管新公会仍然是一个为同业服务的机构,但在与政府关系上,与金融业公会筹备会时期相比,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上传下达的中介,更多地成为一个政府政策的执行机构。金融业公会正式成立时,正是抗美援朝运动高潮之际,国家财政经济工作把稳定物价、沟通城乡关系作为重要任务,政府当局明确希望上海金融业起到带头作用④。因而,公会成立之初,便积极筹募资金,其中8亿元慰劳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及救济朝鲜难民,另有2亿元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家属⑥。金融业公会还于9月26日成立了抗美援朝工作委员会,专职负责有关推进抗美援朝运动的工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一周年的日子,金融业公会捐献了战斗机12架作为献礼⑦。随后,又把做好优待烈军属工作作为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金融业公会主动改善贷款方式,抑低放款利率,并订定统一的《行庄与工商业订立业务合同暂行办法》,帮助行庄与工商业订立业务合同和存放汇合约。当然,编制金融业的业务资料仍是金融业公会的重要工作,如要求各行庄公司按周造送调整准备金报告表、存放款对象表,按月造送月计表等,然后汇编成册。金融业公会还编制了厂商行号呆账户名录,提供给各会员行庄公司,便于进行放款等业务时参考⑦。金融业公会还经常组织行庄公司进行学习,以提高对政府金融政策的理解,提高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在反对美国武装日本、抗美援朝运动以及镇反运动中,号召全市同业签订爱国公约,在拥护世界和平宣言上签名等,在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综上所述,金融业公会的工作内容已经与三业公会时期相差甚远,其定位发生改变。至五个联合总管理处成立,无论是业务的推进,还是代表私营金融业与政府往来,都由各个总管理处自行解决,金融业公会处境开始变得尴尬。根据金融业公会制订的工作计划,1951年最后两个月的工作内容为:(1)继续清理银行俱乐部的欠租;(2)前钱业公会四楼拟出租与财金工会,但因有职工物件堆积,当与本公会基层工会协商,商妥后即行出租;(3)按照房屋危险程度的轻重,继续进行修理;(4)办理本公会各项房地产、有价证券及器具的重估,争取在12月份内完成;(5)审核本公会逐月财务计划及财务总结①。基本上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善后事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2年12月1日五个联合总管理处实行合并,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联营总管理处,也就是说,在金融业公会向工商联提出希望被“接收”的请求时,至少在一年以上的时间里,金融业公会已经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通过对金融业公会筹备会与金融业公会实际职能的考察,可以看出金融业同业组织本身也是新政府对私改造的直接对象,在上海市工商局和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的监督与指导下,金融业同业组织与所属会员行庄公司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型关系。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直接领导下,随着私营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深入,金融业同业组织对原会员的职能逐步丧失,直至处于一种不作为或者不能为的状态,其存在失去意义。因而,如果认为仅仅是因为私营金融业的消亡致使金融业同业组织走向终结,似乎过于简单。那么金融业同业组织是怎样丧失了当初在同业中的影响力而走向衰亡呢?

三业公会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银行公会。银行公会自1918年成立后,常能依据不同时期同业的需要,组建新的附属机构,如1932发起组织上海银行业联合准备委员会,通过联合准备、办理拆借等手段,以调剂盈虚,起到维持市面、稳定金融秩序的目的;为了给同业培养人才,研究银行实务以服务同业,1932年成立了银行学会;为了方便同业进行票据清算,1933年设立上海票据交换所;1946年与钱业公会联合成立上海市银钱业联合准备会,掌握着同业拆借市场。更有早在1917年创办的《银行周报》,被誉为全国银行同业的重要喉舌,等等。这些增设的机构壮大了银行公会的职能,增强了会员对银行公会的凝聚力,银行公会的实力和服务能力自然也加强了。可以说,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银行公会已经成长为一个内部机构完善、职能健全的同业组织。然而自1949年8月开始,银行公会和钱业公会、信托业公会接受新政府的改造,至1950年年初三业公会向金融业公会筹备会办理移交之时,所有以上附属机构同时全部移交,金融业同业组织的功能遽减。1.银行学会被清理,金融业同业组织不再拥有服务同业的学术阵地银行学会是附设于银行公会的重要组织,也是民国时期唯一的全国性金融业学术团体,是银行公会为同业培养人才,研究金融实务的学术阵地,极大地增强了会员对银行公会的凝聚力。

辛亥革命以后,华资银行业获得快速发展,建立一个银行业专业团体以便从学术上和人才培养上对银行业的发展进行指导,成为当时银行界的共识。在张公权、贝淞孙、李馥荪等倡议下,1932年12月9日银行学会正式成立,通过《银行学会章程》,以“促进本国银行界研究银行学术及养成银行业实用人才为宗旨”②。银行实务研究是银行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当时著名的银行包括中国、交通、上海商业储蓄、浙江实业、浙江兴业、盐业、金城等银行都参与了实务研究会的活动。实务研究会每周举行一次,由各会员银行推派代表参加,共同讨论解决各行日常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内容包括仓库、保管箱、储蓄、信托、印花税、会计、单据、国外汇兑等诸多方面,实用性很强。对于诸如改进银行业务、金融立法、税收政策等问题的讨论意见,还成为政府制定金融法规的理论依据。培训银行从业人员是银行学会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如成立银行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增进银钱业职员之学识;1935年设考选委员会,招考非银行界之高中生、大学生,成绩合格者由银行学会向银行推荐。并邀请知名专家撰写银行实务著作,备大学商学院及金融界人士使用;出版定期刊物《金融导报》《银行学会会刊》《银行周报》,刊登金融经济论文、各项资料统计等,不仅为会员提供资料参考,而且成为学会与会员之间沟通消息的媒介。

银行学会的建立应该是上海银行业进步的象征,其将学术研究与银行实务结合在一起,可以说为银行业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更加密切了各会员与银行公会的往来之谊。需要强调的是,银行学会一直努力维护自身独立性,和政府保持相当的距离,努力成为一个真正专业的学术团体,为众会员所信赖。上海解放后,银行公会向金融业公会筹备会办理移交时,作为与银行公会紧密相关的银行学会自然也须进行清理,1950年3月3日银行学会正式向金融业公会筹备会办理移交手续。可以说新成立的金融业公会筹备会失去了一项重要职能,也失去了一个联系会员的重要媒介。同年8月12日中国金融学会在北京成立,直属中国人民银行,旨在“组织公私金融业从业人员,共同学习国家金融政策,并研究执行政策的业务经营方式,以达到提高公私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政策水平为目的”①。中国金融学会成为当时公私金融业唯一的学术团体,与金融业公会筹备会不再有直接关系。2.《银行周报》停刊,金融业同业组织失去了联络同业的“喉舌”银行业、钱庄业和信托业三业公会并存时期,各业都有自己的刊物,作为本公会与会员沟通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其他行业借此了解三业公会的重要渠道,可以称作为行业的喉舌,是三业公会增强会员凝聚力的重要途径。钱业公会的机关刊物为《钱业月报》,由秦润卿等于1921年2月倡议创办,以“联络同业之感情,维护公共之利益,促进其业务上之发达,矫正其习惯上之弊端”为宗旨,一直是钱庄对内交流的重要媒介。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各会员钱庄经营每况愈下,《钱业月报》的经费得不到保证,维持至1949年5月停刊。信托业的机关刊物是《信托季刊》,由朱斯煌于1936年1月1日创办,旨在“拟公开讨论信托事业,及一般社会经济民生习惯”。同样由于经费等原因,于1941年停刊。银行公会的机关刊物是《银行周报》,创刊于1917年5月,1950年3月3日停刊,是金融界创刊最早、历时最长、影响也最大的刊物。辛亥革命后,随着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亟须理论与信息方面的支撑,当时的银行家们为了传播金融知识,促进银行事业的发展而创立此刊物,其定位是“全国金融的枢纽,克保独立自尊之风,不受政治潮流之影响”。《银行周报》先后开设十多个栏目,包括通讯、讲座、专论、调查、转载、统计、法令、职工园地、经济汇志、金融消息、国内要闻、国际要闻等,主要刊载上海及各地工商与财政金融消息,介绍国外金融组织及其管理经验、中国存在的财政金融问题的探讨以及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与革新的专论等,还编制各种财政金融、商业市况等统计资料。《银行周报》的创刊,为同业信息交流和业务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上海解放后,当银行公会、银行学会分别向金融业公会筹备会办理移交手续时,《银行周报》自然也被清理结束。1950年8月中国金融学会成立后,发行新的刊物《中国金融》,取代《银行周报》曾经的地位,成为当时金融业中唯一的刊物。《中国金融》创刊号于10月1日出版,其宗旨为“团结公私金融从业人员加强学习,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的自我教育刊物”②。即《中国金融》成为行庄公司了解商情、接受政府政策教育的媒介。这无疑也表明,《银行周报》停刊后,金融业公会筹备会与会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疏远。3.票据交换所被接收,金融业同业组织从此不再为同业的票据清算负责上海票据交换所是在上海银行公会的积极推动下,于1933年1月正式成立。它的建立减少了银行业票据清算的成本,并使清算效率大大提高,是上海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946年6月由中央银行批准认可,仍由上海银行公会和钱业公会主办,公会的会员行庄绝大部分都是上海票据交换所的交换或行庄。上海解放之际,票据交换所曾一度停业,但是考虑到便利各业票据收解,从1949年6月2日起复业,但是由军管会金融处接管,并改组了票据交换所委员会。

金融业公会筹备会成立后,专门设立了票据交换所管理委员会,并管理票据交换所。1950年7月上海票据交换所章程中明确规定:金融业公会筹备会依据组织规程设立上海票据交换所,办理全市金融业票据交换事宜。但此时,由于1950年上半年金融风潮的爆发,大批行庄停业倒闭,交换所成员迅速减少,而存留下来的行庄也一时陷于困境,无力负担交换经费,票据交换所正常的运作难以为继,于是多次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接收”。195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正式接办票据交换所,使其成为包括公营、私营与公私合营金融机构在内的统一的票据交换中心。以往票据交换所由金融业同业组织自行管理的时代结束,金融业同业组织又丧失了一项职能。4.利率委员会解散,金融业同业组织不能再通过制订与调整利率以满足同业需求利率的制订对金融机构至关重要,利率的高低变化直接影响到行庄的收益,利率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金融市场的利率是由银行业、钱业和信托业三业公会内部协商制订,并报中央银行业务局和财政部上海金融管理局备案的,其实质上仍由三业公会自行制订。上海解放之初,市场利率还是由三业公会制订,只是改报军管会金融处核准。然而由于不少私营行庄公司进行账外揽存和贷放,暗息屡禁不止,对利率行市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加强对利率的管理,自1949年9月6日起,由银钱信托三业代表联合组成金融业利率委员会,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代表列席每日的利率制订会议。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和上海分行建立后,国家银行开始有自己的内部利率。同年11月下旬起,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利率委员会运作的领导,并通过调整国家银行的利率来影响三业公会所制订的利率,即通常在市场利率上扬时,国家银行的利率要后一两天上涨,并保持比市场利率低一些;市场利率降低时,则国家银行的利率更迅速地下调,但一般不低于市场利率。1950年年初金融业公会筹备会成立后,虽然在设立的九个专门委员会中有利率委员会,但强势的国家银行已拥有制订利率的权威地位,如当年4月初金融业公会筹备会主任委员项叔翔在写给副主任委员王志莘的信中讲道:存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私营行庄公司存款利率被调低,甚至远低于行庄公司付给存户的利率,使各行庄公司“殊有不胜赔累之感”①。1952年6月,政府以命令的方式,决定统一国家银行和私营行庄的对私放款利率②。此后又依据形势变化,接连调低利率,缩小存放利差,使私营金融业对整个上海金融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在体制上的最后支点不复存在。所谓的利率委员会名存实亡,金融业同业组织已不能通过控制利率的制订来满足会员行庄的需求。另外,如前所述,到1951年年底,随着五个联合总管理处的相继成立,各行庄与政府的沟通也可以抛开金融业公会,直接与所属联合总管理处的公股代表协议,金融业公会的中介地位和服务职能几乎全部丧失,它的存在变得可有可无。

友情链接